
在美國聯邦政府部分停擺導致關鍵經濟數據發布中斷的背景下,美聯儲官員近期密集發聲,圍繞是否在12月繼續降息展開激烈辯論。多位具有投票權與非投票權的地區聯儲主席及理事在公開講話中釋放出截然不同的政策信號,反映出決策層在通脹頑固與勞動力市場走弱之間的艱難權衡。
技術性購債臨近 量化緊縮正式終結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周三表示,美聯儲重啟債券購買的時間“正日益臨近”。他強調,此舉屬于技術性操作,旨在維持對短期利率的有效控制,并不改變當前貨幣政策立場。威廉姆斯指出,10月下旬貨幣市場出現的資金緊張跡象明確傳遞了準備金水平已下降的信號。他預計,隨著美聯儲其他負債增加、準備金潛在需求上升,將需要啟動漸進式資產購買以維持充足準備金水平。
盡管如此,威廉姆斯認為將量化緊縮持續至11月底“完全合理”,并反對市場要求提前終止縮表的呼聲。他還重申常備回購便利(SRF)工具的有效性,鼓勵銀行積極使用,稱其“無需擔心污名化或其他障礙”。
關于利率政策,威廉姆斯未對12月是否降息作出明確表態,僅強調“通脹高企且目前未見回落跡象,同時經濟展現出一定韌性”。他同時反駁了達拉斯聯儲主席洛根關于轉向以回購利率為政策基準的建議,堅持聯邦基金利率仍是合適的政策錨點。
降息節奏爭議升級 官員立場兩極分化
美聯儲理事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持續呼吁加快寬松步伐。他周三再次表示,當前貨幣政策“過于緊縮”,應進一步降低利率以緩解經濟下行風險。米蘭主張單次降息50個基點,最低限度也應為25個基點,并強調貨幣政策具有12至18個月的滯后效應,“若僅依據當前數據制定政策,那就是在向后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阿爾貝托·穆薩勒姆(Alberto Musalem)10日表示,預計美國經濟將在2026年一季度顯著反彈,推動因素包括政府停擺結束、財政支持落地、此前降息效果顯現及監管放松。他指出當前貨幣政策已接近不再壓制通脹的水平,強調進一步降息空間有限,需保持謹慎以防政策過度寬松。
同時,他警示高通脹正嚴重沖擊中低收入家庭,致使其依賴食品救濟和援助支付基本賬單,重申美聯儲必須堅持控通脹目標,將通脹率降至2%,以恢復民眾實際購買力。
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奧斯坦·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上周四表示,在聯邦政府停擺導致關鍵通脹數據缺失的背景下,他對美聯儲進一步降息持謹慎態度。
盡管一貫支持漸進式降息,古爾斯比指出,當前缺乏最新物價報告構成重大政策挑戰,尤其在近期總體通脹出現回升跡象之際。他強調,通脹問題難以及時察覺,而勞動力市場變化則反應迅速,這種信息不對稱加大了“前置性”降息的風險——即錯誤假設近期通脹反彈只是暫時的。
他特別提到,停擺前連續三個月核心通脹年化增速達3.6%,令人擔憂。雖然他認為中長期利率應顯著低于當前水平,但在數據迷霧中,“最好放慢腳步、保持謹慎”。
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拉斐爾·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明確傾向于維持利率不變,直至獲得“明確證據”表明通脹正持續回歸2%目標。
博斯蒂克表示,他傾向于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利率不變,直至看到“明確證據”顯示通脹正持續回歸美聯儲2%的目標。此番表態是在他宣布將于2026年2月底退休兩個多小時后作出的。由于即將卸任,他將不再參與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利率決策投票。
在權衡美聯儲“價格穩定”與“充分就業”的雙重使命時,博斯蒂克強調:“更明確且更緊迫的風險仍然是價格穩定。”他指出,當前勞動力市場信號“模糊且難以解讀”,不足以在面對持續通脹壓力這一更直接風險時,支持采取激進的寬松政策。
勞動力市場解讀分歧 關乎政策有效性邊界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行長瑪麗·戴利(Mary Daly)從勞動力市場結構出發,提出關鍵判斷:當前美國就業增長顯著放緩主要源于企業對工人需求減弱,而非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收緊導致的勞動力供給收縮。這一觀點對美聯儲是否在12月進一步降息的內部辯論具有重要意義。
戴利指出,2024年美國月均新增就業約15萬人,到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約5萬人,同期工資增長也明顯放緩——包括外籍工人占比較高的行業亦如此。她強調:“對工人的需求下降了,恰好勞動力供給也幾乎同時下降。”這種供需同步減弱解釋了為何失業率仍相對穩定。若就業疲軟主因是結構性供給減少(如移民限制),應看到工資上漲壓力增強,但現實恰恰相反。
這一區分至關重要: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影響周期性總需求(如企業招聘)起作用,對結構性因素(如移民政策)調控有限。因此,若就業走弱反映的是周期性需求下滑,則支持進一步降息;若是結構性問題,降息效果可能有限。
戴利未明確表態是否支持12月降息,但強調政策需基于對經濟性質的準確判斷:“制定正確的政策需要保持開放心態,并深入挖掘辯論雙方的證據。”她肯定9月和10月各降息25個基點“適當”,并指出當前核心政策難題在于:美國經濟究竟是仍面臨通脹反彈風險、需維持略緊立場,還是正邁向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生產率繁榮——后者或可在不加劇通脹的前提下支撐增長。
政策謹慎成主流 短期或按兵不動
今年擁有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投票權的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蘇珊·柯林斯(Susan Collins)周三明確表示,在通脹仍高于2%目標且政府停擺導致關鍵數據缺失的背景下,短期內進一步降息的門檻“相對較高”,將利率維持在當前水平“一段時間可能是合適的做法”。
柯林斯指出,盡管她支持美聯儲9月和10月連續兩次各降息25個基點,但當前貨幣政策已處于“輕度緊縮”狀態,金融環境總體仍對經濟構成“順風”。她警告:“進一步的貨幣刺激可能會減緩甚至阻礙通脹回到2%的進程。”
她強調,在未出現“勞動力市場明顯惡化”的情況下,面對高度不確定性,應謹慎推進寬松政策。“在進一步降息前,確保通脹可持續回歸目標是審慎之舉。”
柯林斯特別提到,政府停擺導致官方通脹數據缺失,加劇了政策制定的信息不對稱。她預計,受關稅影響,通脹率將在2026年初繼續偏高,盡管實際影響“小于許多人的預期”;同時預測失業率將“溫和上升”,但自夏季以來,“就業市場的下行風險并未加劇”。
她的表態凸顯美聯儲內部在利率路徑上的分歧。自10月降息以來,多位有或無投票權的官員均釋放出對繼續降息更趨謹慎的信號。柯林斯認為,當前政策立場具有“溫和限制性”,能在控通脹與穩就業之間取得平衡,并總結道:“美聯儲很可能將利率在當前水平上維持一段時間。”
“維持利率不變”成主流聲音
當前美聯儲正處在一個政策十字路口:一方面,通脹雖從峰值回落,但仍顯著高于2%的目標,且近期核心通脹年化增速維持在3.6%的高位;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出現明顯降溫跡象,企業招聘需求減弱、工資增長放緩,但失業率因供需同步收縮而保持穩定。
在此背景下,聯邦政府停擺導致關鍵經濟數據中斷,進一步加劇了決策的信息不對稱。官員們的公開表態呈現出清晰的兩極分化——鴿派強調貨幣政策滯后性與下行風險,主張前置性寬松;鷹派及中間派則擔憂過早放松可能逆轉抗通脹成果,呼吁“寧可慢、不可錯”。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利率路徑分歧顯著,但在資產負債表操作上已形成共識:量化緊縮即將技術性終結,美聯儲將通過漸進式購債維持準備金充足水平,確保利率控制機制有效運行。
綜合來看,在缺乏明確數據指引、經濟信號混雜的環境下,12月暫停降息、維持利率不變的可能性正在上升,這既是對政策不確定性的務實回應,也反映出美聯儲在高通脹余波中對“過度寬松”風險的高度警惕,凸顯美聯儲在履行雙重使命過程中所面臨的艱難權衡與高度審慎態度。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midea-water.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