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聯集團——中金協風險管理專委會會長單位
編者按:
當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波動成為產業發展的常態挑戰,期貨市場正以工具創新為筆、以產業需求為墨,書寫著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篇章。為解碼期貨工具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期貨日報記者深入一線實地走訪,聚焦熱聯集團、嘉悅物產、物產中大、華孚棉業等標桿企業的創新探索。從這些鮮活實踐中,我們清晰看到大宗商品服務商的破局路徑:以“服務模式迭代”打破傳統貿易的邊界桎梏,以“風險機制創新”破解產業避險的現實困局,以“工具場景融合”激活產業鏈的效率潛能。即日起,本報推出“高質量發展中的期貨力量之大宗商品貿易商產業服務故事”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1 回歸貿易本質:從“現貨博弈”到“服務實體” 2023年年底,福建經緯新纖廠區一片蕭瑟——生產線全面停擺,僅剩三名保安和一名電工駐守空蕩車間。誰承想,短短一年多時間,這里機器轟鳴:20萬噸短纖生產線滿負荷運轉,長絲設備陸續試產,曾經的“僵尸工廠”一躍成為當地產業鏈復蘇標桿。 這場“重生奇跡”的背后,是熱聯集團以“金融衍生品賦能”為鑰匙開啟的產業新路徑。在產能釋放、需求收縮、價格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下,這家扎根杭州的大宗商品服務商,正從“賺差價的中間商”轉型為“共生共榮的價值整合者”,重新定義了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價值。 對熱聯集團而言,產業服務的核心從來不是“靠工具博弈獲利”,而是“以工具優化價值匹配”。這一理念貫穿于其獨創的金融衍生品實體應用“金字塔”體系,也成為破解行業痛點的底層邏輯。 “產業服務的本質不是‘賣錢’,而是組織產業做好渠道服務,幫助上游高效賣出成品,幫助下游高效采購原料,借助金融衍生品讓實體產業行穩致遠。”熱聯集團高級副總裁勞洪波的這句話,精準概括了他們的產業服務理念。 過去二三十年,大宗商品行業處于需求旺盛、價格抬升的黃金周期,不少貿易公司逐漸偏離服務商品流通的初心:將標準化商品當作資金載體賺取利差,把基差視為博弈工具追逐價差收益。這種模式在市場轉向后風險暴露無遺——供需格局從供不應求轉為供過于求,利差空間被大幅壓縮,資金安全風險凸顯;市場效率持續提升,靠信息差賺錢的難度陡增。更嚴重的是,這種模式讓上下游陷入對立局面,即便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也可能因5元/噸的價差分道揚鑣,渠道黏性極其薄弱。 “傳統模式下,要貨就得定價、定價就得拿貨是行業‘規矩’,價格和物流緊密捆綁,企業要么被動接受隨行就市的波動,要么在交割、庫存里‘踩坑’。”勞洪波解釋道。 在他看來,大宗商品“交易對手多、規模大、價格波動”的特性,本就容易引發“你壓價、我抬價”的零和博弈:下游急需拿貨時上游漲價,上游清庫存時下游壓價,所謂的“合作”往往抵不過短期利益。而金融衍生品的出現,為打破這一困局提供了可能。 熱聯集團的破局思路是利用金融衍生品服務產業發展。“核心價值是將上下游從‘價格博弈對手’轉變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作伙伴’。”勞洪波解釋,通過期貨套保幫上游鎖定銷售價格、幫下游鎖定采購成本,可減少價格波動導致的合作分歧;通過基差貿易實現“價貨分離”,可讓企業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根據自身生產節奏靈活安排采銷。這一思路已在多個案例中得到驗證。 2024年年初,西南一家國有甲醇企業計劃對8月產出的4000噸產品進行賣出套保,但因非交割廠庫身份,貨物需經水路運往交割庫,運輸周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一旦延誤錯過交割期,前期保值計劃就會落空。針對這一問題,熱聯集團控股子公司浙江杭實化工有限公司(簡稱杭實化工)給出“基差貿易+貿易商廠庫”解決方案。雙方通過基差確定現貨送到價,既鎖定銷售價格,又借助熱聯集團的廠庫資質規避交割風險。最終,這筆交易的銷售價比企業當天現貨價高70元/噸,不僅增厚利潤、提前回收貨款,還徹底解決了資金占用問題。 在化肥領域,杭實化工通過“價貨分離”實現三方共贏:“先采購內蒙古博大1000噸現貨,同時在期貨盤面賣出套保,待5月底以低于當時河北市場價的價格賣給河北復合肥廠,并同步在期貨市場平倉。”據杭實化工副總經理梅卓航介紹,這一操作既幫內蒙古博大清空了庫存,又助河北復合肥廠降低了采購成本,杭實化工也獲得了合理收益,生動詮釋了“價值共生”的產業服務邏輯。 “金融衍生品是優化服務的‘工具’。”勞洪波認為,當價格與物流不再綁定,上下游的關注點會從“短期價差”轉向“長期穩定”:上游能鎖定銷售價,不用擔心“貨砸在手里”;下游能鎖定采購成本,不怕“急需時被漲價”。這種穩定的協作關系,正是破解“渠道弱黏性”的關鍵。“我們不做‘一錘子買賣’,而是幫客戶解決‘連續經營’中的實際問題。”用金融衍生品為產業鏈注入穩定因子,才是大宗商品貿易公司的長久生存之道。 2 構建全周期體系:從“點狀應對”到“‘金字塔’賦能” 在熱聯集團會議室播放的PPT中,一張打磨多時的“金融衍生品實體應用‘金字塔’”圖清晰勾勒出其產業服務模式框架,其中也凝聚著團隊對“如何用金融衍生品深度賦能產業”的長期思考。 “‘金字塔’必須從下往上逐層推進,每一層都要扎根實體需求,絕不能脫離產業談工具。”勞洪波強調。 最底層是“風險管理”,這是產業服務的根基。“對制造企業來說,風險管理早已不是‘可選動作’,而是‘生存必需’。”勞洪波坦言,過去市場紅利期,價格穩步抬升,企業囤貨就能盈利,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被掩蓋,如今市場格局逆轉,價格波動劇烈,曾經的“利潤庫存”可能變成“虧損資產”,先買后賣的傳統模式更讓企業直接暴露在價格風險中。 熱聯集團的服務,正是幫企業“把看不見的風險轉化為可控制的成本”。以福建經緯新纖為例,短纖加工費從1000元/噸跌至700元/噸后,廠家訂單接得越多虧得越多,而熱聯集團介入后,通過聚酯鏈期貨助力其鎖定遠期加工費,即便后續市場價格波動,生產線也能穩定運轉。這正是“金字塔”“風險管理”層的核心價值。 往上一層是“采銷優化”,聚焦貿易公司自身經營效率的提升。作為年營收2000多億元的頭部大宗商品服務商,熱聯集團持有大量現貨庫存與遠期訂單,金融衍生品在此成為穩健經營的“護航員”。“我們先把工具在自身業務中用透、用實,才能更懂客戶的痛點,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勞洪波表示,這是熱聯集團為產業提供深度服務的底氣所在。 再往上一層是“產業服務”,標志著從“服務自身”向“服務全行業”的跨越。這一層的核心是定制解決方案,而非輸出標準化工具。熱聯集團2023年推出“五維管家”服務,即針對有需求的企業,派駐由風險管理、采銷優化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從庫存風險管理、產能風險管理、訂單風險管理、采購優化管理、銷售優化管理五個維度,提供陪伴式的管家服務。 山東一家生產企業曾因“不敢接遠期訂單”發愁:擔心原料價格上漲吞噬加工利潤,接單怕虧,不接單又怕丟客戶。熱聯集團產業服務團隊駐場后,先幫企業清晰測算單噸加工成本,再通過基差貿易鎖定未來3個月的原料采購價。最終,企業不僅敢接遠期訂單,還因成本穩定實現了增收。 “這種服務不是‘點狀的應急支援’,而是‘全周期的深度綁定’,我們要做客戶的‘風險管理伙伴’,而非單純的‘賣貨中間商’。”勞洪波如是說。 頂層是“合作變現”與“產業投資”。熱聯集團的目標不只是幫客戶解決單個問題,而是與上下游企業合成能力、共同成長,構建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新疆哈密棉移庫案例堪稱典范。2024/2025棉花年度,哈密棉因晝夜溫差大導致糖分偏高、可紡性差,疊加12萬噸產量增幅,當地軋花廠陷入滯銷困境。杭實化工調研發現,哈密棉符合期貨倉單標準,且從新疆移庫至內地可享受“出疆補貼+內地倉庫區域升水”收益,扣除移庫全流程成本(含采購手續費、運費、倉儲費)后仍有盈余。最終,杭實化工完成兩萬噸哈密棉移庫(占當地總產量15%),既幫軋花廠清空了庫存,又為下游紡織企業提供了高性價比原料,自身也通過區域價差取得了合理收益,實現三方共贏。 “這就是生態的價值,不是零和博弈下的‘搶蛋糕’,而是通過資源整合把‘蛋糕’做大。”勞洪波說。 記者仍記得2025年6月調研福建惠行經緯(原福建經緯新纖,2025年被熱聯集團旗下惠行實業收購)時的場景:車間內的轟鳴聲掩不住工人的生產熱情。“現在我們敢接3個月后的遠期訂單,因為加工費早就通過期貨鎖好了。”該廠銷售部經理潘振國感慨道。得益于熱聯集團的期現結合優勢,工廠成功鎖定加工利潤,生產線無須再因價格波動焦慮,始終保持井然有序的運轉節奏。 “制造企業的核心需求不是‘解決今天的問題’,而是‘保證明天繼續生產’。”勞洪波的這句話,道出了“‘金字塔’賦能體系”的邏輯——從單一風險應對到全周期生態構建,每一層服務都圍繞“產業持續經營”展開,這正是金融衍生品服務實體的終極價值。 3 重塑產業鏈關系:從“渠道弱黏性”到“價值共生” “大宗商品行業最大的痛點,不是沒有工具,而是沒有穩定的上下游關系。”在勞洪波看來,行業內所謂的“合作”,大多是“以價格為核心的弱黏性”。熱聯集團產業服務的目標,就是破解這一困局,構建“價值共生”的深度關系。 “共生不是單方面給予恩惠,也不是祈求客戶合作,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雙贏甚至多贏。”勞洪波解釋,客戶通過熱聯集團的服務解決風險管理難題、穩定生產,熱聯集團則通過服務獲得客戶信任、挖掘合作機會,讓原本的對立方變成一起賺錢、一起成長的伙伴。 內蒙古博大與熱聯集團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合作后,內蒙古博大不再將其視為普通貿易商,而是主動分享生產計劃,甚至將新訂單的定價權交給熱聯集團,熱聯集團則借助這種信任,將內蒙古的貨源與河北的需求精準匹配,提升了整個區域的流通效率。“當客戶覺得你能幫他賺錢、規避風險時,黏性自然就強了。”勞洪波說。 這種共生關系還體現在服務邊界的拓展上。在福建惠行經緯的改造中,熱聯集團做的遠不止套保鎖價:重構銷售團隊,將傳統“一口價”改為基差貿易;分析全國市場,將福建低價短纖通過船運賣到山東、河北等高價區;建議下游客戶改變“一次性買半個月貨”的脈沖式采購習慣,推行平滑采購,以降低資金壓力。 “我們不是在‘拯救’工廠,而是和工廠一起‘重生’。”勞洪波坦言,這次合作中,熱聯集團不僅獲得了貿易利潤,還積累了聚酯產業的服務經驗,為后續拓展同類客戶打下基礎。 勞洪波對熱聯集團的發展定位很清晰:過去是優秀的現貨公司,現在是領先的現期公司,未來則向期期公司轉型升級,這也勾勒出其產業服務的進化路徑。在他看來,1.0時代的現貨公司以現貨為渠道,賺取信息價差、物流價差收益,本質是傳統現貨貿易;2.0時代的現期公司以現貨為核心,將金融衍生品作為風險管理及采銷優化工具,主要服務自身需求;3.0時代的期期公司則從貿易視角轉向產業視角,利用金融衍生品助力制造企業連續經營、穩定變現、增厚利潤。 “制造企業區別于貿易公司的一個重點在于連續性。”勞洪波舉例,哪怕加工利潤倒掛,制造企業也必須維持生產,因為設備折舊、人員成本、銀行貸款不會因停產而減少。尿素、純堿企業更是如此,今年產50萬噸,明年大概率還是50萬噸。“他們時刻面臨‘什么時候庫存積壓’‘什么時候銷量下滑’的周期性問題,卻必須保證生產不中斷。”他認為,期期公司的價值就是運用金融衍生品及相關貿易服務,為這種“連續性經營場景”提供支持。 熱聯集團正在推進的“五維管家——庫存管家服務”就是積極探索。據五維管家負責人王奇介紹,該服務幫助實體企業根據經營規劃設定“合意庫存、合意敞口”,建立制度流程保障,實現風險量化追蹤,培養風險管理人才,出現不合意敞口時動態評估、科學再平衡。 “這才是金融衍生品最大的價值——基于產業身份‘看見價格、運用價格’,幫企業規避未來風險。”王奇說。 “我們不想做‘行業的顛覆者’,而想做‘產業的賦能者’。”勞洪波表示,當前產業服務市場需求遠大于供給,很多企業想做風險管理卻沒人幫,熱聯集團希望聯合同行一起培育市場。就像哈密棉移庫案例后來被多家期現商借鑒,不僅幫更多軋花廠解圍,更提高了新疆棉的流通效率——這正是“價值共生”理念的最好落地。 在勞洪波看來,熱聯集團的產業服務之道就兩個詞:扎根、共生。扎根實體需求,不脫離產業;與上下游共生共榮,不做零和博弈。 這,或許就是熱聯集團解鎖的產業新密碼:用金融衍生品打破“價貨綁定”的枷鎖,用“金字塔”模式構建全周期服務體系,用“價值共生”重塑產業鏈關系。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熱聯集團正以自己的方式,為實體產業尋找確定的未來。而這,不僅是其發展路徑,也是整個大宗商品行業的轉型方向。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midea-water.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